調整步伐與步速,才能一直與孩子同行

昨天我在回家的路上,聽到一個看起來才五六十歲的年輕阿公一直在喊:「慢一點~路看好!」,然後孫女在他十步之遙,從一個小區的汽車出口,快速走到了汽車入口的前面。

那個小女孩看起來才四五歲,如果車子突然來了怎麼辦?好危險。我心裡這樣想著。

忽然,她就踢到減速帶跌了一跤,雙膝跪地。雖然一聲沒吭,但肯定很痛,因為三秒後她還跪在那,沒爬起來。

「我就叫你路看好了吧!」阿公沒有很兇也沒很急,語氣傳遞的是一種先見之明。

「我看~了~呀!」小孫女懊惱地回嘴。

這時阿公剛好也補滿了十步的距離,把孫女攙扶起來查看膝蓋,問她痛不痛?

我轉彎走進自己的小區,思考剛才的對話。

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我們時刻預防保護,充滿提醒,但不缺乏關愛的話語。「好玩嗎?開心嗎?喜歡嗎?痛痛嗎?累累了是嗎?」我們花很多時間確認他們的感受,而且是不帶附加條件與後續的動作。

不像孩子上小學後,我們的問句常常是這種句型:「你今天有很累嗎?學校還OK嗎?喔~沒事的話,先去把琴練了!」、「今天學校好玩嗎?功課多嗎?那先去把作業寫完,寫完就可以玩了。」問了前面貌似關心的問題,實際上卻也沒那麼關心,你聊得很皮毛,他回答的也很隨意。你前面的問題主要是為了順利鋪陳最後一句要交代他做的事,而他回答你前面的問題,也準備敷衍你後面的待辦清單,彼此之間好像誰也沒有負了誰。

孩子漸漸長大脫離稚氣的臉龐,看起來越來越像個小大人之後,父母的疼惜之情和迷人的奶音幾乎同步消失,對孩子的期待和互動方式隨之改變。

我們期待他們能自己完成更多,「把自己的事做好」,不要整天只會玩玩玩,像個還沒長大的北鼻,不要為了那麼一點磨破皮或長不到的紅腫小題大做!「最好是有那麼痛!你很誇張誒」取代了「呼呼、秀秀、痛痛飛走、媽咪抱一下就不痛了、勇敢!」

孩子年紀再長個幾歲,萬一事情沒做好,從以前的「來,媽媽再教你一次」、「沒關係,我們再多練習幾次就會了」,就會變成:「你上次也這樣」、「你看吧!就跟你說了」、「我覺得我已經說過很多次」、「明明我們就已經說好了」、「哪來那麼多抱怨」、「話說得比做的時間多」,順便再搭配幾個媽媽們的共同語言:華麗的白眼、死魚眼和閉上眼,然後在心裡努力壓下已點燃的怒火。

有時候我們以為已經努力控制了情緒,自己口氣已經沒有很差,孩子還是會覺得我們在念他們,一樣沒有感受到愛與支持。

就像那個小孫女,她可能真的認真看了路,只是能力還不夠腳沒站好或是突然有些小意外就跌到了,不是因為沒聽爺爺的話沒看路才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孩子有可能試著努力了,只是還沒有辦法達到你設的目標和期待;他們可能花時間努力了,但沒有用對方法,需要我們的幫助;他們也可能真的很努力了,只是運氣不好,遇到了無法控制的意外或難題。

可是我們沒有發現,我們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和辨明,我們只看到平時我們不滿意的一個面向,以偏概全他們整個學習狀態或自理能力,結果只有提出批評和後見之明。

有時候想到這些,我就會在我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努力真正關心他們的感受,努力繼續聊他們在跟我分享的事,即使他們講的內容真的很!無!聊!也要假裝提問一些後續的問題,只為了讓他能開心地繼續講下去。

因為那是他們覺得好玩的事,想和你分享的事,那就是他現在的世界、他現在的感受啊!如果你不願意聽他說,如果他覺得你沒興趣,如果你不接住他,那他以後,就會漸漸地不說了。

反正說了你聽嗎?說了你懂嗎?說了你理解他嗎?說了你和他是同一國的嗎?

 

當然,我可不是什麼溫柔有愛的媽媽,我就是老老實實的易怒體質,現實中免不了會炸個幾次飆罵他們,所以我更需要時時反省和提醒自己做到與他們進行深度的情感交流,包含確實表達我的感受,忍受一起玩玩幼稚的遊戲,在他們學習及生活需要介入時強制干預,在他們心靈脆弱時提供情感支持,保持親子信任關係。

們太放鬆隨便的時候我就要抓緊,讓他們知道凡事有度,該玩的時候玩,但該用功的時候就是要用功,媽媽對很多事情都很在意,標準都很高。但他們緊張焦慮煩惱時,我就要表現很寬心,表現出一副什麼都no big deal的樣子,作業哪有那麼重要!偶爾睡不著又怎麼了?胖就胖矮就矮!讓他們覺得安心不用怕,每一件事最終都會美好地達成,有時候只是時間問題,有時候是路程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他的光,只是他們要有信心。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時候光他們對你有信心,就會慢慢對自己有信心了。

但前提是,他們要對你有信心。

孩子不會一直對你有信心,他們會質疑、會自我驗證、會自己去經歷,要如何讓孩子一直相信父母、對父母有信心 ,這是父母的功課,也是孩子的。

因為孩子到不同的年齡段,我們會遇到的挑戰和衝擊都不同,我們要需要時時調整自己的觀點與做法。也就是說,不管到幾歲,我們永遠都要像新手爸媽一樣,去觀察和適應孩子的成長變化,改變自己邁步的步伐與步速,有時大有時小,有時快有時慢,才能和孩子一直以同樣的速度攜手同行,沒有誰被誰,落下了。

友情提示:雖然我說要像新手爸媽一樣去觀察和學習,但請不要慌慌張張、過度焦慮、神經兮兮的!你們又不是真的新手 !😂)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