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鳳不學鋼琴了!決定放棄樂器的心路歷程

在分享我們決定放棄樂器的心路歷程之前,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本與學琴相關書籍的讀後感。

昨天快速看完朋友借給我的書《琴鍵上的教養課》,家裡有三個學琴的小孩,身邊的朋友小孩幾乎都有學樂器,正好來簡單讀書筆記加心得。

 

1.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一篇,摘錄我最喜歡的句子:「面對你的過去,面對你的恐懼。你可以害怕,但不要讓你的恐懼擴大、倍增。」

恰巧我和三寶也常說這個概念:「你可以生氣、傷心、擔心、害怕,這些都很正常,但不要無止盡放大這些感受,連綿不絕的,沒完沒了!發洩完情緒之後,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調整好情緒,重新出發。」特別是情緒比較敏感的翰翰,比我還易怒體質,情緒來了常常一發不可收拾,可以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因此很需要這類的提醒和練習。

尤其我還很喜歡作者舉的例子,那是很久以前的影集LOST的一個片段。

「外科醫師的Jack請Kate幫他縫傷口,Kate很怕縫不好,把傷口弄壞。

Jack跟他說了一個<五秒>的故事,當他第一次開刀,他很有信心,開刀快完時,他不小心切到一條神經,他嚇壞了!整個人愣在那裡!他想,怎麼辦,怎麼辦?他的病人可能就這樣失去生命。他害怕極了。

然後他告訴自己:「好,我要讓我自己害怕,完完全全地害怕——只有五秒的時間。在這五秒內我可以害怕,但就只有五秒。」然後他就開始數:一、二、三、四、五。時間到,他回到手術台,把恐懼拋開,專心縫好那條神經。那個病患後來復原得很好。」

「所以當我們害怕時,我們可以害怕,但別讓恐懼控制我們。我們要控制它!給他五秒的時間。就五秒!」

____
2.p.32 「在我告訴你之前,你必須知道我是愛你的。會告訴你這些話,是因為我希望你可以更好。我一樣愛你。」

獅子老師在跟學生講缺點之前,先和孩子們講這些話,讓孩子安心,也更容易聽進我們的話,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____
3.p.60 畢卡索和情婦生的女兒帕洛瑪畢卡索在五歲時,曾經拿著自己的畫給爸爸畢卡索看,問爸爸覺得如何?畢卡索卻回答不知道,讓她非常吃驚,爸爸是西班牙的國寶,居然不知道她畫得好不好?她再問一次,畢卡索卻問她,覺得自己畫得好不好?

「你是創作者,你覺得好,就是好;你若覺得不好,那就不好。我覺得好不好,都無所謂。你,對自己創作的觀點,才是最重要的。」

這一段我覺得很受用,孩子們常常拿自己的作品來和父母分享,特別是低幼年級的兒童特別愛問:「爸爸/媽媽,你覺得我畫得/做得好嗎?」孩子們除了想和我們分享作品完成的喜悅,也是想從我們這裡獲取認同感和價值感。

我們可以從畢卡索的話語中學習如何回應孩子,讓他們從小就能學習自我肯定、愛自己、擁有與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需要被他人影響,也不需要一直從他人回饋中獲得關愛與肯定。
___

4.本書作者獅子老師是一個鋼琴老師,大學從台灣到美國唸書畢業後,就在美國兼任教職和在家家教鋼琴。他在p.27寫了一句:「我有時候想,四、五甚至六年級其實是很好學琴的時候,因為他們夠懂事,而且手指也比較有力,理解力也夠,學起來很快。」

讓我不禁反思亞洲不少小孩學琴的年齡大多落在五到七歲開始,有些甚至三四歲就開始啟蒙了!但獅子老師卻說,四到六年級是很好的學琴年紀,那可是九到十二歲呢!中國不曉得有多少小孩,根本小學還沒畢業就已經拿到英皇八級證書 生活在上海要有很好的抗壓性與抗打擊能力,才能盡可能穩住自己不要加入心理競賽的行列,不然很容易就會覺得自己孩子渣、父母更渣!

 

前兩週我在和翰翰review手上的興趣課還剩下哪些,為了強化時間管理能力與資源分配,討論了這學期那些課上完就不續課,「暫時」放棄,哪些課等開學後一陣子觀察後再加入。小鳳那時候剛好也在旁邊,怯生生地說了一句:「我也想放棄鋼琴了。」

「是嗎?為什麼?」

「太累了、太難了!」

「可是沒有一件事情不累不難的呀!英文很難、數學很難、語文很難、跳舞也不容易,凡事都需要練習,練習就會有痛苦,但學會了以後,痛苦就會變成成就感,成就感帶來自信與快樂,這是一個過程。」

「可是我還是不想學…… 那我學長笛好了!」

「你可以不要學鋼琴,但我也不會立刻讓你學長笛,不是一遇到困難就跳去別的課程,最後每一件事情都停留在101的階段。等你再長大一點,有機會可以去試試其他樂器或上別的課程也行,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學樂器,例如你也能學兩種舞,重點要是你真的喜歡且願意持續練習的。還有,暫時不彈鋼琴沒問題,但哥哥和龍寶練習樂器的時間你不是躺在沙發沒事,我會安排你做別的練習,例如寫字或數學,不可能別人都很努力然後看著你一副沒事悠閒閒晃的樣子。」

就這樣我又隔了兩週再問他是否確定不學鋼琴了?以後看到哥哥和小龍都會表演樂器有可能只能羨慕了,這樣也沒關係嗎?他說不學了,我說「好,仔細考慮清楚那我就要跟老師說了唷!之後這一年就暫時不會學習任何樂器。」

就這樣,小鳳短短不到半年的學琴生涯結束了。

其實學樂器真的是很燒錢又很燒時間的一條路,比其他任何類型的才藝更磨孩子和家長的耐性與親子關係,所以對我來說,如果孩子可以很明確知道自己不喜歡或不願意練,早一點放棄對媽媽和孩子都是一種解脫啊!我不必再心疼我的錢(特別是上海學興趣課價格是台灣二到四倍不等),更不用被樂器綁架時間,多輕鬆自在啊~

有時候我也會想,那麼多大師,有多少是小時候被逼著練上去的?如果父母沒逼,還有幾個人可以達到後來的成就呢?那父母究竟是要逼、還是不要逼?在痛苦時,到底是推一把、還是拉一把?

然而我也清楚自己的個性,他們學興趣課,我實在不想半哄半騙,更不願意靠威脅利誘的方式逼他們堅持下去。不學就拉倒,因為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的痛苦你的經歷是成為你將來的養分,不是我的,我絕對不會求你學什麼。

我希望這個興趣培養,是能帶給你快樂,帶給你成就,然後將來能陪伴你的,我希望就算長大你們還願意自己彈彈琴,而不是小學奮力考了一個級數,從此封琴。但如果決定要學,絕對就是好好學,我會給你資源、給你時間、給你陪伴支持,我不求你快、不求你要考到多少級,但一週固定練習時間且達到老師標準,那是基本必須要做到的,那叫做為自己的選擇和份內之事負責。

翰翰放棄打鼓這件事情講好久了,今年暑假終於能夠彼此都下定決心。是的,別說他捨不得,媽媽我也是。

哥哥說喜歡打鼓,但幾乎沒看過他幾次主動練習,這樣是真的愛嗎?也許多數的孩子不喜歡練習很正常。其實,為了能更有效時間管理運用,我們已經討論好要放棄一個樂器,目前初步決定是打鼓課剩下三堂課上完就「暫時」不續課,畢竟鋼琴斷了比較難補回,打鼓對他相對容易一些,所以萬一國中後決定放棄鋼琴,想回來學打鼓也沒問題。只不過,他對鋼琴的愛好一直是文火狀態,練琴的苦很容易澆熄他的熱情,是不是哪一天突然說放棄就放棄?

放棄哪一個樂器的利弊好壞談了很多次,相應的責任工作也說得很清楚,但孩子就是很難信守承諾。到底琴和鼓翰翰最後要放棄哪一個?什麼時候放棄?一切都很難說。

決定放棄,對有些人、有些事說起來很容易,但對有些人、有些事,很難。

如何抉擇斷捨離,也是一門學問。

__
《琴鍵上的教養課》比較像是輕鬆的散文,紀錄她和鋼琴學生之間的故事,偶爾涉及一些學琴與教養相關的議題,喜歡散文或偶爾翻翻閒書的可以看,一天就能看完,喜歡心靈雞湯濃湯型或追求積極learning tips的人可以跳過。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