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時時保持認真生活的動力?
身為一個大家眼中「認真生活」、「充滿動力和正能量」的代表,我常被朋友及版友們詢問:為什麼光是帶一個小孩就常感到有一種無力感,有時候突然會陷入莫名低潮,其實就算自己有時間,也什麼事都不想做或不知道要做什麼,為什麼感覺你都不會?你是如何時時刻刻保持生活的動力?
我的回答:
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進入這個狀態,包括我當然也會,這也許是中年人的集體現象,所以不要被社交平台的美好世界影響,而覺得自我孤獨。
我覺得人的生活本來就會有時高有時低,就像我最近其實也在低潮,對自己的生活和育兒都常感到非常煩悶和厭倦,提不起勁,只是我一直在消化和處理我的低潮,所以別人不一定能察覺而已。
至於我處理的方法,大致如下:
1.儘可能去覺察和分析自己的狀態,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表層和深層可能的原因),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期望是什麼等等。
唯有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問題,才有辦法試著化解。
2.不批判自己,順應自己的狀態休假(但不是頹廢或關上心門喔!),先不給自己要完成很多事情或必須立刻振作起來的壓力,讓自己先從做少少的事情開始(例如維持頻率去運動,但很輕微的量)慢慢協助自己回到規律。
重點是步調慢下來,卻「持續維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
3.開始針對自己的需求與遇到的問題來尋找解決方案,例如:思考自己該立一個什麼樣的目標(目標盡量從小的開始,重新累積自信)或尋找一個新的熱愛去追求。
必要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幫助,無論是心理諮商、醫美、藥物控制、健身教練或育兒論壇等等都可以。
像我知道自己最近意志力薄弱,對自己各方面又百般不順眼,所以很厭煩很痛苦,我還是盡量去健身房報到,讓團課來老師帶著我們練,把槓鈴片重量減輕也無所謂,至少在我一個人會放棄的時候,我還能勉強跟上隊伍,那我也會對自己表達肯定。上完課其實不累,又到樓下快走爬坡半小時,原本只是勉強自己來上50分鐘團課,離開前的結果是運動一個半小時,這就是只要求自己慢慢踏出一小步,連鎖反應帶來的力量。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失去動力的時候,最後導致結果不同的差別,只是在於選擇的態度是面對還是逃避,積極處理還是消極應對,用的方法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而已。
人生路很長,我從不放過自己,但也絕不會逼死自己,這可能就是我身心健康、樂觀開朗的小撇步?哈哈!我常常感謝神和我爸媽生給我這麼好的人格特質,讓我能擁有豁達人生的小智慧。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