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學者,比起薩提爾,阿德勒總是可以給我一種更正向、更有愛、更有方法的感覺,所以過去看了三四本和阿德勒有關的書,我都很喜歡,例如《被討厭的勇氣1&2》,以及《和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等。我的「課題分離」觀念,我的「創傷只是理由,對經驗的理解與闡述才是重點」的觀念,和這幾年建立的一些對人際關係的看法都來自於他。

《自卑與超越》從去年就已經在我的書單上,我遲遲沒買書。後來在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最後的推薦書目中也看到它的名字,讓我更加期待。最妙不可言的是,閨蜜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知道我會喜歡,所以他還沒看就先拿來借我,讓我十分感謝。

話說我一直不懂為何這本書的中譯本叫做自卑與超越?英文明明就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不是嗎?這本書啟發我對個體心理學更多的興趣,他認為人生很多的問題都來自缺乏對他人的興趣、缺乏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他帶給我如何觀察我的孩子並在育兒方面提供一些些實際作法,讓我知道要注意對他人的貢獻,才能啟發生命的意義,並要想辦法帶領我的孩子做到這件事,來幫助他們未來在人際關係和生命獲得正向的意義和價值。其中我還學到了如何輔導幫助身體有缺陷、過去有創傷、有憂鬱傾向的孩子與朋友,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意義的書籍!

特別是阿德勒很重視母親的價值,並指出這世界對女性的問題、學校的作用、老師評分、社會的各種問題等等,我覺得他是一位對社會、對人有愛且有裡面與方法的學者。(當然我讀過他的書和生平不多,這部分的評論需要考證,我只能說就我目前感覺是如此)

 

也是因為第一次看書的時候就思考,第二次寫筆記時也思考,思考身邊中有誰屬於哪些個案?如何應用在自己的孩子、朋友與生活中,因此這篇筆記寫得特別慢,書都看完好久以後才產出,而且文字版和手抄版的筆記也稍有不同。這本書讓我思考了一些我對三寶的教養方式,並實際應用於最近發生對翰翰的教養問題中,之後幾篇再與大家分享實際案例。

過去文字版的筆記大多是「解釋」得比手抄版詳細一點,但有可能只是選擇性挑重要的來分享,但這次因為有很多個案和文字上的描述我覺得很重要,我希望之後自己能夠再閱讀比較忠於原文詳盡的說明,因此反而是從書上文字一字不漏記下來,至於手抄版就不可能這樣做了,哈哈!

 

以下為文字版的讀書筆記:

P.3 與其聽一個人的言論,不如看他的行為,人們必然會通過行為提出自己的問題,並做出回答。如果我們不聽他人的言語,而集中注意力觀察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已經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生命意義」,他所有的觀點、態度、動作、表情、習慣、理想、性格都和這意義密切相關。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意義。但就像我們己經說過的那樣,每種意義從某個層面來說都存在謬誤。生命的絕對意義無人知曉,正因為這樣,任何有益的解讀都不能被認為是絕對錯誤的。一切意義都在正誤兩級之間衍變,但我們應該去蕪存菁,從眾多解讀中區分出有益的和無效的,挑出錯比較少的和錯得離譜的,從而發現較好的解讀中都包含哪些共同要素,而乏善可陳的解讀又缺乏哪些東西。

       

P.6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社會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概括為三個主題:職業(工作)、社會(人際)和性(婚姻)。人們對這三大問題的反應就體現了其自身對生命意義的解讀。

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人在愛情上屢受挫折,工作差人意,朋友很少甚至抵觸和人交往。那麼通過他自身受到的限制可以推測出,他必然認為生活充滿艱苦,危機很多而機遇很少,是遭遇失敗和挫折。他的生命空間非常狹窄,好像在宣告這樣的觀點:「生活的意義就在於把自己圍起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能夠保全自身。」

反之,如果有這樣一個人,愛情美滿,事業有成,交友廣泛,生活一帆風順。那麼對他來說,生活就是創造的過程,他一定認為生活中充滿了機遇,所有難關都能順利渡過。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時,他則充滿這樣的勇氣:「生活的意義在於關注他人,融入集體,為人類的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P.7 個人化的意義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真正有價值的意義是溝通交流中發生作用的意義:好比如果一個指代某事物的名詞只被一個人所知,那麼它就沒有意義。我們的目標和行動也是這樣,對他人的意義才是其真正的意義。每個人都在努力追求意義,如果不明白個人的意義完全在於對他人生命的貢獻,那麼就會犯錯誤。

P.12 個體心理學與決定論的區別就在於:經驗自身不能決定成敗。經歷本身帶來的衝擊並不能傷害我們-亦即給我們造成所謂的「創傷」,從中我們只能得到與自身目標相符的東西。對人生起決定作用的並非經驗,而是我們自己對經驗的理解和闡釋。一個人如果把末來人生的基礎建立 在某個特殊經歷之上,那麼他就已經有此偏離正軌了。生命的意義 不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是我們賦子環境意義,從而決定自己的人生。

P.29(輔導身體殘缺的孩子:)只有當他內心有一個奮鬥目標,而且達成這一日標要比當下的困難更加重要時,他才會獲得超凡的勇氣。這個問題在於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點。如果他在為了身體之外的目標努力拼搏,他自然就會為了達成這一日標而訓練自己。

P.42 。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的個性,不能只關注某些具體問題,而是必須挖掘出他的生活方式形成時出了什麼錯,挖掘出他們的心靈 如何解讀個人經歷、生命意義,以政他們面對環境和身體的影響時如何應對。

 

p.66 在心靈的所有表達中,個體記憶最能夠揭露真相。記憶是每個人時刻帶在身邊的記錄儀,其中包含自已的局限以及各種事件的意義。沒有任何記憶是「偶然的」。一個人會接收到無數的印象,但他只會選取自認為與個人問題有關的那些放入記憶中。……一個憂鬱的人如果經常回憶過去的美好和成功經驗,就會不再那麼憂鬱。……

p.126 所有受到寵愛的孩子都會感到害怕:他們通過害怕可以獲得關注,所以他們就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建立了這種情緒。孩子通過這種情緒就可以成功地把母親留在身邊。一般來說,膽小的孩子都是被寵大的,而且想要繼續被溺愛。

 

p.133 長子女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對過去的懷念。他們喜歡回憶和談論過去的事。他們沈迷於過去,對將來卻持有悲觀態度。有時候,這些失去過力量和自己的小王國的孩子們會比其他人更清楚力量和權威的意義。他們成年之後就會醉心於權力,過於看重規則和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所有事都必須嚴格依照規則,任何規則都不能更改;力量必須屬於那些擁有權力的人。我們可以推斷,這種童年影響有可能會使人偏向保守。這類人如果獲得了較高的地位,他們就會懷疑有人在緊緊追趕他們,想要將他們取而代之。

👉解決方式:培養出了良好的合作能力,他們有可能培養出良好的組織能力,這些都是最佳結果。但是,對他人的呵護也有可能走向極端,轉化為控制他人,讓他人依賴自己的慾望。

p.148 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和現實生活密切銜接,讓孩子可以看到教育的目的,並知道所學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什麼意義。

p.151 兒童的極限不是教育最大的問題,他們的自我設限才是最大的問題。(智力測驗的成績低和老師給分太低,最後再加上家長對前兩者的反應)p.152 他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覺得自己只能做到眼下的程度,無法更好了。

p.156-157 (學校的影響,老師和家長能注意:)假如他們不想和其他兒童。起玩遊戲,說明他想孤僻、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假如他們總是要依靠別人才能完成任務,那麼就表明他們沒有獨立性,希望其他人幫助自己。(翰翰)

只有當受到稱讚時,有些兒童才對學習工作有興趣。只要教師給與他們關注,很多受寵的孩子都會在學業上有突出的成績。如果這種關注消失了,麻煩也就接踵而至了。沒有觀眾在台下欣賞,他們就會脫離正常的軌道;沒有人給與他們關注,他們就會失去興趣。他們往往最怕的就是數學。如果只需要把幾條定律或幾句話牢記於心,他們都可以輕鬆完成。可是,如果要求他們自己把一道題目解出來,他們往往不知從何下手。聽上去,這些毛病好像沒什麼大不了,可是最可能傷害他人利益的往往就是這些一直尋求他人幫助和關注的孩子。(小鳳)

很多人覺得假如不能獨佔鰲頭就是失敗。就算獲得了成功,可是假如有人比他們更強,他們依然覺得自己失敗了。懶孩子從來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失敗,因為他們從來不敢直面挑戰。當需要和他人比賽時,他們就會把問題拋到一邊或者延遲決定。每個人都相信,假如自己努力奮鬥一點,就可以把困難打敗。他們在幸福的幻想中自我安慰:「只要我願意做,就可以取得成功。」於是,無論失敗與否,他們都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失敗,只需要跟自己說 「我只是懶,並不是做不到」,就可以再次獲得自尊。(小龍)

有時候,教師會告訴不肯努力的孩子,「假如你肯上進,你就會變成班上最聰明的學生。」假如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得到這樣的評價,那麼他們何苦還要去努力呢?可能他們只要上進,這種深藏不露的聰明孩子的名聲就要拱手讓人了。因此在對他們進行評判時,標準應該是現實成績,而不是他們原本可以實現的目標。懶孩子還有一個好處是,只要他們稍微努點力,就可以得到稱讚,所有人都希望他們最起碼已經開始努力了,般切地激勵他們繼續向前,可是勤奮的孩子付出的同樣的努力卻根本沒人看見。就這樣,懶孩子在他人的希望中生活。這樣的孩子是從小就被慣壞了的,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開始習慣於坐享其成。(小龍、翰翰)

 

P.192 (輔導人際關係有問題的孩子與朋友:)每當我建議一些無合作興趣的人努力將興趣延伸到他人身上時,他們中的人大多會回答我:「可是他們對我沒有興趣啊!」面對他們的反駁,我一律給出這樣的回答:「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總有一個要主動開始。我建議,不要事先揣測對方的合作意願,只管去做。」

P.233 (阿德勒重視母親的價值)我們想在這裡再次說明一下,不管怎麼評價女性作為母親為人類生活所做出的貢獻,都不會過分。假如她對自己孩子的生活給予關心,為了把他們培養成可造之才而嘔心瀝血;假如她可以延展孩子的興趣,對他們的合作意識進行培養,她的工作將擁有難以估計的價值。我們的文化一直都低估了母親的工作價值,經常把它看作是一種零碎的、沒有意義的職業。它無法直接用薪水來衡量,從經濟角度來看,把這個當作主要工作的女性都處於從屬地位。可是,母親的工作對家庭來說也至關重要,絲毫不遜色於父親的工作。女性不管是在家裡工作,還是在外面工作,她的這份工作的重要性都可以和她伴侶的工作相媲美。

P.244 (輔導憂鬱傾向的朋友:)憂鬱症就如同是對他人無窮無盡地指責,就是想讓他人關心、憐憫和支持自己。雖然從表面上來看,患者只是哀嘆於自己的錯誤。⋯⋯ 。在治療中,我總還嚴格執行治療規則的第一條,建議他們「如果是自己不喜歡的事,就千萬不要去做」,如此一來讓他們放鬆一點。這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可是我相信這已經觸及了問題的本質。假如憂都症患者可以肆無忌憚 還可以批評誰?他們還要對什麼加以報復?

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最好方案,可以讓患者對優越感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們可以和上帝一樣,一切全憑自己的心意。可是另一方面,這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他們想要掌控他人,並對他人進行批評,假如別人順從他們,也就難以掌控了。病人一般會這樣回答我的提議:「可我沒什麼想做的。我已經聽過太多次這樣的回答,所以我只就有所準備。我說「如果你不喜歡,就不要去做。」

可是有時候,他們會告訴我:「我想整天都在床上躺著。」我知道,假如我同意他們這樣做,他們肯定又會變換另一種作法。我還清楚,如果我對他們橫加阻止,那麼一場戰爭成在所難免。因此我總是按照他們的心意來,這是一種方案。還有一種會更加直接攻擊他們的生活方式。我跟他們說:「每天都好好想想,如何才能讓別人高興。假如你聽從醫囑,你的病兩週內就會康復。」試想一下,這對他們來說代表著什 麼,因為他們腦海裡原有的觀點就是「如何才能讓別人憂心」。

病人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有些人說:「這太容易了。我這輩子都在取悅別人。」可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做到。我讓他們再好好想想,他們卻不願去想。我說:〞假如難以入睡,就利用所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才能取悅一個人,你就會很快康復的。」第二天見到他們時,我問他們:「你們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嗎?」他們回答:「昨天晚上我一躺到床上就進入了夢鄉。」當然,這些對話都應該在一個友好、親切的氛圍下進行,不能表現出一丁點兒的高高在上。

也有人會這樣回答:「我做不到,我太擔心了。我跟他們說,「那就接著擔心吧,可是你還是可以抽空想一下別人。」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讓他們對他人感興趣。很多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去取悅別人?他們從來不取悅我?」我回答:「你只要專心自己的健康就行,別人以後也會生病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說:「我對你的建議進行過認真思考。」我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讓病人對社會更感興趣。

 

陪兒子做作業時,我就看書,做個好榜樣:)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