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65-289 讀書筆記:P.E.T父母效能訓練
《P.E.T父母效能訓練》的P.E.T.為Parent Effective Training,也就是原本是拿來訓練父母(親子溝通)效能的課程再轉整理為書籍。雖然本書出版年代為1970年稍微久遠一些,但書中的觀念仍舊非常符合50年後今日教養的需求,能提供父母反思與方法來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
讀完這本書,我自己覺得很有收穫,如果把它拿來跟幾天前的《情緒敲敲門》合起來看,那就更能抓到其重合之處,說明能夠正確解讀孩子言語背後的訊息,打開孩子與我們真心交流的大門,才有辦法真的達到雙贏的結果。
本書讓我再次認識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是多麼重要的事。這句話乍聽之下我們都懂,對啊對啊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但不,我們不是真的明白。所謂獨立的個體,真的就是獨立於我們之外的人,不再與我們產生聯繫綁在一起的人,這種獨立性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為自己作決定,而我們感知到自己只是個「協作者」,我們需要在他面臨問題時,與他在一起,而不是介入其中。(p.55)
因此,我們該最大程度地尊重他們,與他們用合宜的方式溝通,而不是在我們不耐煩時,採用權威簡單暴力。就好比,如果我們的好姐妹跟我們哭訴了一天他的煩惱,即便我們聽到很累了,但我們也不會對她大吼:「你到底還要哭多久啊?我已經安慰你很多次,給了你很多時間了!我給你很多選擇,但你不聽,不然你是想要我怎樣!?我現在還有很多事要做,如果你還要哭,請你現在自己到旁邊冷靜一下。」是不是?XD 但我們的確有可能對孩子這樣做,這就是我們某程度上把孩子視為我們的延伸與附屬,而不是一個需要完全尊重的個體的一種體現。
另外,我覺得書中「積極傾聽」的技巧、在要求孩子改進時也不使用批評詆毀孩子的言語、使用「我-訊息」來傳達需求與溝通、共同討論出共贏最佳解決方式,都是我從這本書學到最重要的事。
以下節錄幾段我的讀書筆記:
p.22 真實父母:真實父母不會總是能接納孩子所有行為與情緒,會有接納、不接納的情況,對同一個孩子、同一行為的接納度也不會總是不變,對每個孩子的接納度也不一定相同。但父母不應該(不需要)假裝無條件接受,當父母是明確而誠實的、內外一致時,孩子也能富有建設性地處理父母的不接納。父母是人不是神,孩子會將父母是為富有人性而真誠,想要產生親密連結的人。(真誠是最重要的,沒有人喜歡跟虛偽、表面、冷血、沒有情緒的人產生連結)
P.E.T.的核心理念:問題歸屬問題。是屬於孩子自己要處理面對的問題(ex.學校人際關係、作業學習),還是父母需求與要處理的問題(ex.孩子晚回家未告知造成父母擔心,孩子有抽煙喝酒或未遵守與父母約定的行為)。
p.44 回應孩子的感覺或困擾時,最有效的方式:門把手法。以「邀請孩子多說一些」為目標與手段,鼓勵孩子多分享他們的想法,但是,「不加入」傾聽者任何判斷和情緒,回應方式舉例為:我明白了、真的呀!講給我聽聽、這似乎對你很重要、你想談談嗎?我們來討論一下吧!(沒有任何的判斷、感覺、建議在裡頭)
p.46積極傾聽:正確解碼孩子的需求,找出孩子言語背後的話。
解碼情緒的對話方式:重複孩子說的詞+對訊息或情緒進行反饋,確認孩子的感受,讓他覺得你有在聽,卻沒有評判他。把球留給孩子,重點在於讓他繼續說,直到最終能說出表面以下真正的問題。這個過程,會讓孩子自我思考、自己分析問題、自己找到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更願意聽父母的意見與主意。
p.55 運用積極傾聽應具備的態度:
1.必須要有時間去聽(比較花時間),如果沒時間就直話直說,不要假裝在積極傾聽卻沒有要聽或直接加入判斷與意見。
2.必須真誠地想要在當下幫他解決問題。
3.必須能真誠地接納他的情緒。
4.必須深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並能為他的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5.必須認識到情緒是暫時的,不必害怕情緒表達。
6.必須把孩子看作某個獨立與你之外的人。(前面第四段已經寫過)
p.75 幾個尖銳的反思問題:你的孩子是否必須像你一樣思考?你為什麼必須去教他?你能容忍一個與你的想法截然不同的觀點嗎?當他面臨一個問題時,你能允許它停留在原地嗎?
p.97 父母用「提供解決方案訊息」的方式溝通時,充滿:1.命令、指揮 2.警告、威脅 3.勸告、說教 4.建議、意見,皆為「你-訊息」,會貶損孩子的價值,所以溝通時要用「我-訊息」。
p.104 「我-訊息」構成的要素:(孩子)行為+(父母)感受+(對父母)影響。
p.251 節錄 紀伯倫「先知」的詩:
你的孩子並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為自身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借你而來,但非從你而來。
儘管他們和你同在,但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灌輸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大可努力讓自己像他們,但別設法讓他們像你。
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這本算是推薦大家閱讀喔!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