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了,但你沒證據,怎麼辦?
孩子說謊的問題真的很難處理,不能不教,但有時候他們抵死不認的時候,又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最好,最後少不了一頓爭吵。
我覺得這一篇的重點和態度值得借鏡!
「你知道是他做的,但是沒證據」
帶學生在舊金山 parks plus creation 見習時,孩子圍在點名簿旁邊玩。
老師慢慢走過來,對著拿著筆的孩子說:「這個點名簿很重要,可以讓我們知道誰有來,誰沒有來,所以我們不在點名簿上畫畫。」
孩子辯解:「我沒有畫。」
老師說:「知道了,你沒有畫。我會這麼說是因為點名簿上有一些畫過的痕跡,剛好你拿著筆,我讓你知道一下這個點名簿的重要性。」
老師沒有糾結孩子有沒有說謊,說完就離開了。
拿筆的這個孩子是孩子群中最高大的,像個指揮官似的拿著點名簿。
大人看了大概都知道:「不是你,那會是誰。」
但為什麼老師沒有追著孩子要他誠實呢?
1.首先是對法治觀念的尊重。
在法律上,沒有確鑿的證據就不能硬要指控某人有罪。
即使心裡知道是孩子畫的,但沒有直接證據,老師因此不能直接定罪孩子「不是你還有誰?你手上就拿著筆,一定是你。」,而是對孩子展示了公平正義,成為對孩子法治教育的一部分。
2.再者,這是第一次發生,孩子之前並不知道點名簿不能畫。
因此,老師處理的重點在于教導孩子點名簿的重要性,而不是抓錯。這樣做有助於孩子理解規則,而不是僅僅避免被抓到而已。
3. 避免對立:
如果老師一味地追求要孩子承認錯誤,可能會導致大人和孩子之間的對立,增加雙方的緊張關係。這樣的對立關係會讓孩子學習的重點變成如何不被抓到,而不是理解和遵守規則。老師選擇了如此溫和與具有教育性的方式,能夠避免這樣的對立,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4. 信任與尊重:
當孩子聲稱他沒有畫時,老師以尊重和信任的態度處理這件事,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這種信任有助於激發孩子內在的道德感。雖然未必總是如此,但在被信任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努力維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可信形象,並因此願意努力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5. 自我約束:
老師告知孩子點名簿的重要性後便離開了,並未要求他立即放下筆。這樣的處理方式展現了老師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我約束力,而不是透過強制規定來避免問題的發生。
家長經常問我: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說謊?
說謊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懲罰的本能。除非孩子確信說實話不會受到懲罰,或是他的道德發展階段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層次,有動機願意為了更大的公共利益而承認自己說謊。
既然孩子還沒有達到那樣高層次的道德發展階段,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讓孩子不說謊。即使家裡裝了監視器,讓孩子無所遁形,事發後,孩子只會想着下次如何避開監視器。
遇到這種沒有證據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回到教育的初衷,把重點放在教導孩子為什麼要遵守這個規則,這樣才能避免親子對立,並防止孩子變得更加擅長說謊。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