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65-25 練習卷帶給爸媽心理及行為影響的反思

這兩週翰翰都採取遠距教學,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不用趕一大早的校車和騎車接送他去上興趣課。原本看到遠距教學網課的課表發現一週有兩天「self-study自學時間」覺得非常好,想說能不用眼睛盯著ipad,給他看看書、練練琴時間就過了,時間非常好過,在那同時,我還是可以做我自己的事情。

結果上完一週以後,發現週日老師怎麼有發上週自學講義的答案?題目在哪我都不知道了!原來老師可能考量一些家長可能要上班,沒有辦法盯著孩子自學,又或是為限制螢幕時間,所減少的學習時間,就可以考慮用這些講義來補,因此學校提供了素材給大家選擇性使用,結果內容還真不少咧!

仔細看了一下老師提供的自學講義,發現內容還蠻有趣的,有一點點挑戰,又不至於太難,很適合給小孩子當進階練習。不過,有了這樣的素材之後,我反而有點把自己困住了,因為就會很想用一下那些教材。而那些教材,老實說並不是他們全部都能夠自立完成,就能做到100%正確的。於是,原本上週自學時間是我看我的書、他看他的書的時光,這週搖身一變就變成「媽媽家教時光」。然後彼此的me time就沒了,有點哀傷,但換個角度想,就是彼此共度了一段有意義的學習時光。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前幾個禮拜,好朋友辛西亞說她的兒子的班導很瘋狂,在期末考前發了50張練習卷給孩子的事情。

如果老師沒有發卷子,就像我們老師沒有給自學講義的話,其實媽媽就很放鬆,看一看書,看一看課本,復習完了好像就沒事了。問題是現在有了這些教材之後,變成了束縛媽媽的東西,好像沒有做完就不行的樣子,好像沒有做完就不夠盡責,不夠努力的感覺,好像沒有做完就會落後一樣。這是不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心理狀態轉變呢?為什麼同樣是帶孩子學習,多了一些練習卷就會對家長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這麼劇烈的改變?我覺得非常有趣。

我猜這也是為什麼,參考書、評量卷買越多的家長,各種補習班、機構、課程報越多的家長,就會越感覺到焦慮;相反地,買的練習卷越少,補習班報越少的家庭,媽媽跟孩子的感覺就越放鬆的原因:因為「比較的來源」消失了,只要做好自己認為份內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比較別人做了多少事情,就讓我們減輕很多壓力的來源。

我們會擔憂其實是來自於我們處於跟過去不一樣的社會,真的不知道孩子究竟應該花多少時間、做到怎樣的程度才算好?所以我們只能被自己身邊的同儕他們做了哪些、進展到那裡或是學校以及各種機構評量測評的結果,告訴我們現在的水平落在什麼階段,又該往哪裡改進。我們討厭壓榨孩子,卻也不想要落後,我們都知道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卻又怕他們若是小時候不努力,這一生最快樂的時光該不會只有童年。

我們都曾經當過學生,一定都懂現在孩子的感受,卻是現在正財在學習當父母,因為「換個位子,換個腦袋」,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或許我們成為了那個學生時代的我們所不希望的父母,或者反過來,希望成為現在回想自己人生之後,當初幼年的自己真正需要的那種父母也說不定。(別忘了,我們當初的父母,可能也經歷跟他們上一代完全不同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們發展出一套對我們育兒的方式和價值觀,每一代父母都有他的時代背景,我們不能輕易去論斷他們當時的做法,因為等到我們的下一代又會怎麼論斷我們,就是看之後的社會風氣決定的,歷史就是一代寫一代,全是當代的論點。)

教育制度要改善成不那麼填鴨式、不要只從成績來評斷一個人的文化真的不容易。老實說就算是歐美國家最精英的學校,也是要一直刷題和考試的,也是很雞血的,但那不是廣泛的常態,而是少部分人數而已。

我們不是教育的改革者,但是我們卻是家庭教育的執行者,所以沒有辦法要求別人,只能要求我們自己做到能做的部分。

適度的練習當然是必須的,學習怎麼可能不用通過反復的操練來強化理解與記憶呢?但不要買過多的練習冊,也不要上太多補習機構,這樣除了能夠緩解親子的焦慮與有效控制自己在學科學習上的時間與精力,更不會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

有時候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孩子需要的不見得是刷題,而是根本對題目要問什麼不理解,或是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也就是學習態度與細心問題,因此幫助他們找到核心問題比用題目塞滿他們的時間更為重要。

上面這些是我下午觀察自己與反思的心得,有點像把與自己的對話整理過後,再寫出來與大家分享。這幾天看完「Educated」這本書(繁譯: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從社會邊緣到劍橋博士的震撼教育/簡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讓我不禁偶爾會開始思考教育是什麼?我們家現在的家庭教育又是如何?我又犯了什麼錯誤、又該如何改進?我想,這陣子應該會常常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回想。以前不愛看書的我沒這種感受,現在慢慢開始看書以後,才發現書本真的能帶給人許多省思,所以呢,書還是要繼續看下去,一直當愚婦無知下去也不是辦法,哈哈!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