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的成績單

從小考試考到大的我,對於一百分和名次總是有種執著,那是流在血液裡的細胞,是深入腦中的潛意識。小時候沒人會說跟自己比就好,都是問:你考幾分?考第幾名?為什麼粗心?

但是現在漸漸不一樣了,所以我們這一代也要「反本性」學習用不同眼光去看待。

哥哥從一開始的國際學校到現在的雙語學校都沒有期中、期末考,平時測驗也完全不給分數的,「完全」喔!我從來沒看過一次「數字」,來表示他學會了多少、他的成績是多少,never! 他們連ABCD都沒給,而且不知道班上平均、沒有什麼只公佈前三好,就是什麼都沒有。

沒有絕對分數、不知道班上平均,還真的是「我是誰?我在哪?我什麼都不知道!」老吳說:「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不給平均分數,也很讓人焦慮啊!」「為什麼不能讓人家知道名次?如果看到成績下滑,不是也會激勵人家努力唸書嗎?」沒錯,我也同意,因為他和我是同溫層,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成績單最好還附上頂標、高標、均標、低標,好讓我們能做個落點分析,那才叫人心滿意足。

我們平時得到的,大概就是哭臉、平臉、笑臉,知道幾個錯誤,做得很好的有打星星或蓋個讚的印章。等到一學期三到四次打分卡報告時,這時候學習表現會以「學習掌握度」來區別,M+代表超越本年級所應當學會的程度(所以幾乎很難拿到),M能在本年級水準完全整握,D+大部分能掌握,偶爾需要提醒,D大部分能掌握,常常需要提醒,再來就是B+、B、好像還有一個最差的忘記叫什麼。除了學習表現之外,還會評比學習努力程度(態度),是E投入非常努力、還是G大致上努力、其他的好像還有兩三個比較不好的評價。

兩週前就推出的線上成績單,但我一直沒有想要去看,要面對孩子成績單這件事是我會想要逃避的。其實我自認自己不是只在意學業成績的媽媽,我也是重視體育、價值觀、興趣愛好培養,但從另一方面想,這種「不只在意學業」反而更貪心,想要方方面面都兼顧,所以我必須要非常警惕自己拿捏分寸。就是因為知道自己是那麼脆弱、那麼受固有價值不良影響,因此才想遠離或逃避罪惡,對於打開電腦查看孩子成績單的這件事遲遲未執行,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被失望與失落攻破內心的防線。

不過今天是學校家長會師生三方面談的日子,總不能沒看成績和評語就直接去見老師吧?昨晚打開看了以後,成績比我預期還要差一點,但我想說老師其實也評得很實在,應該沒什麼冤枉他的地方。然後當然我還是有點沮喪啊~ 反正我本人是無法接受這是我自己成績單的成績啦(揉爛)但正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單,我就更不能把它「變成我的成績單」。

是的,有時候全職媽媽看到孩子的成績單,就好像是看到自己的成績單一樣,彷彿孩子的成績,就是在給這位媽媽打分數:這位媽媽有用心陪小孩唸書嗎?這位媽媽有幫小孩複習功課嗎?這位媽媽有讓孩子去補習嗎?這位媽媽有妥善管理時間讓孩子在家寫練習卷嗎?這位媽媽有兼顧孩子的興趣、運動與課業嗎?這位媽媽英文好嗎?這位媽媽數學怎麼樣呢?這位媽媽知道怎麼輔導寫作文嗎?……

我們很容易,把孩子的成績單,看作是自己的,然後難受、自責、內疚、恨鐵不成鋼、自己的努力和時間全白費等等,又或是得意洋洋、充滿驕傲、青出於藍、好還能更好、自己有夠會教等等,依照不同家長與孩子的情況,可能有不同的情緒。

但「那真的不是我們的成績單,也不是定義孩子能力與未來的保證,不要把成績單看太重了。」我,都會對自己這樣說。

就把它當作是階段性學習情況的一種認識,它提供我們一個稍微客觀的參考,告訴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更多努力一點,提醒我們一些也許我們不願意面對的弱點或總是改不掉的毛病,或者是哪些部分我們做得特別好、有顯著的進步,更加激勵我們繼續向前。

今天去學校分別和英文、語文、數學老師面談,三科聊了50分鐘口都乾了!基本上講的跟成績單上顯示地差不多:他理解、他有能力,但從作業和考試成績沒有表現出來,因為細心度不夠,對自己要求太少,覺得自己會了懂了就不在意他人發言,不仔細審體和檢查,總是會分心開小差玩文具或跟同學聊天。

我覺得翰翰做得很棒的,是他最近對語文花了很多心思、非常願意努力,而他自省能力很強,十分能覺察到自己的錯誤並有改善的心(但是否能有實際改善的行動,這一點就不好說了,常常做不到啊)。我覺得我很棒的,是老師無論提到什麼內容或評價,我都對他聊落指掌,能夠很清楚地認識孩子個性的特質、強弱點、喜惡、習性和適當的引導方式是很不容易的,但我做得很好。

家長面談後,我在計程車上和吃午餐時,繼續和他復盤整理今天師生面談中提到關於課業學習、人際關係、上課態度與作業仔細度的重點,做得好的地方我們繼續保持,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我們更加努力。

揮別成績單的數字,我們帶走的是學習的經驗,這才是會成為未來人生的養分。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